或许大家都能想得出来。速冻蔬菜改变了很多餐饮的习惯了,也解决了很多餐饮企业燃眉之急。主要原因,很多速冻蔬菜价钱还不高于新鲜蔬菜,同时省了很多的人工。
光说速冻蔬菜营养不流失,大小均匀,使用方便,需求量大,这大家都没见过,如何让大家理解呢?
这么说吧,受疫情影响,一部分的外商客户减少了自己速冻蔬菜的采购量。一个新加坡的非常大的订单补充了空档,随后是发往美国的大订单,这不是常规的订单,而是由疫情衍生出来的订单,并且接订单的公司也是比较集中的几个。
由于这方面的影响。总体出口量数量差别并不大。这种情况下,大多数蔬菜主产区并不减产,价格应该稳定才对。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,最近一段时间速冻蔬菜的价格普遍开始增长了。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需扩大了,需求量增长了,速度很快的那种。
不仅如此,经常去采购蔬菜种植地原料的人或许知道,往年采购速冻蔬菜原料的工厂,大同小异,老是那些工厂圈,从去年开始会发现很多新面孔,包括很多没有听说过的工厂和地区,对价格也不是太敏感,这是什么情况呢?大家可以细品一下。就是这些企业采收加工后,销售到了国内市场。
常年做速冻蔬菜加工的工厂,并不是乐意卖国内市场,主要是嫌麻烦,经常几百吨订单都是正常,国内却不一样。
速冻蔬菜发展起来也是经过很多失败的,刚开始在国内发展的时候,就开始有人做市场,觉得这肯定是一个蓝海,完全可以做好,省事省力,价格还不高,做B2C走终端市场。
适应人群必定在80后,90后,00后。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,时间利用率高。 因为70后,60后,已经是有自己买菜的习惯了,去改变习惯很难。
结果呢?越是年轻人越不做饭,大部分都是选择在外吃饭或者跟着父母吃饭。
有的考虑机关食堂,用量大,稳定,但是配送遇到了问题,大的食堂冰柜中往往是肉食海鲜类的,并没有更大空间去放置冷冻蔬菜。
面临的问题还有就是物流,速冻蔬菜必须在冷冻的状态保存,对物流环境要求很高,在当时现有的条件下,并不能达到要求,所以很多企业有的失败了,有的中途就放弃了这个方向。不过现在看来也不是一个成熟的时期。毕竟低温物流还不健全。
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,其它渠道发展了,市场需求量已经非常大了。用量非常广泛,当然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。
为什么?因为实际上,餐饮公司采购的大蒜要比鲜姜的成本低多了,以前只是有专人去菜市场采购,拉回以后,厨房有专人清洗,切等等,而工厂提供的是切好的丁,片,泥等等都是标准化的,还能做成200g 300g的小包装。相对市场价格也低,质量好。还省人工,何乐而不为。
而出口的速冻蔬菜呢,利润一直在压缩,各个贸易公司为了能拿到订单,互相压价,回头再压工厂的价格,这样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畸形。
在谈论各个公司的时候,都会谈论一个情景:
“两个贸易公司BOSS,Aboss对Bboss说,你在客户面前说,你是工厂,我是贸易,你真是工厂吗?”两个人的针锋相对,互相诋毁,成了很多人闲余茶后的一些笑谈。
故事真实性,无法考证,不过我从很多地方听到了同样的故事,只是说明常规产品出口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了,互相诋会或者只看价格是不会有太长的路走的。